的!关于“三伏”的计算技巧(主要依据干支纪日中的“庚日”),确实有流传下来的口诀顺口溜,核心是围绕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展开。这里为无论兄弟们整理一个比较全面且朗朗上口的版本:
strong>三伏算法口诀顺口溜(完整版):
夏至三庚便数伏,
中伏夏至四庚出。
末伏算法看立秋,
秋后首庚是末伏。
中伏长短有差异,
五庚二十四庚十。
庚日为记牢心中,
伏天热浪自清楚!
strong>逐句解释:
. 夏至三庚便数伏: “三伏”开始的标志是“初伏(头伏)”,它的日期是夏至节气之后(包含夏至当天)出现的第三个“庚日”。
庚日: 干支纪日中带有“庚”字的日子(庚子、庚寅、庚辰、庚午、庚申、庚戌)。每10天出现一个庚日。
. 中伏夏至四庚出: “中伏”开始的日期是夏至之后出现的第四个“庚日”。
注意:初伏固定10天,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(不含)是初伏。
. 末伏算法看立秋,秋后首庚是末伏: “末伏”开始的日期是立秋节气之后(包含立秋当天)出现的第一个“庚日”。
注意:中伏结束于末伏开始的前一天。
. 中伏长短有差异,五庚二十四庚十: 这是口诀的关键,解释为什么中伏有时10天,有时20天。
核心在于夏至到立秋之间包含几许个“庚日”:
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 4个庚日,那么中伏就是10天(从第四个庚日开始,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的前一天结束)。
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 5个庚日,那么中伏就是20天(从第四个庚日开始,到第五个庚日结束,接着紧接着第五个庚日就是末伏开始的日期)。
这句口诀“五庚二十四庚十”的意思是:遇到夏至到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的情况,中伏就是二十天;遇到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四个庚日的情况,中伏就是十天。
. 庚日为记牢心中,伏天热浪自清楚: 强调计算三伏的核心就是记住“庚日”,弄懂了庚日的推算,三伏的日期就一清二楚了(伏天炎热也就心中有数了)。
strong>拓展资料关键点:
初伏起点: 夏至后第3个庚日。
中伏起点: 夏至后第4个庚日。
中伏长度: 10天或20天。关键看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多少庚日:
4个庚日 -> 中伏10天。
5个庚日 -> 中伏20天。
末伏起点: 立秋后第1个庚日。
末伏长度: 固定10天。
总长度: 整个三伏天通常持续30天(初伏10天 + 中伏10天 + 末伏10天)或40天(初伏10天 + 中伏20天 + 末伏10天)。
strong>这个顺口溜包含了所有计算制度,特别是中伏长度的关键判断依据(四个庚日还是五个庚日),方便记忆和应用。 记住“夏至三庚”和“立秋首庚”这两句核心,再结合“五庚二十四庚十”判断中伏长短,就能轻松推算出每年的三伏日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