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幻照进现实?刘慈欣眼中的未来科技
随着《流浪地球2》和《三体》的热播,原著作者刘慈欣再次成为焦点。他在采访中不仅肯定了影视作品的突破,更畅谈了科幻技术落地的可能性。太空电梯、数字永生这些电影中的“黑科技”,真的能实现吗?刘慈欣的答案既理性又充满期待。
太空电梯:学说可行,材料是最大瓶颈
小编认为‘流浪地球2’里面,太空电梯的壮观场景令人震撼。刘慈欣表示,从科学原理上看,太空电梯完全可行——它就像一根从地面延伸到太空的“缆绳”,通过机械升降运输物资。但难题在于材料:目前最坚固的碳纳米管,强度仅能支撑200公里高度,而太空电梯需要直达3.6万公里的同步轨道。刘慈欣幽默地说:“除非能发现《三体’里面的‘飞刃’材料,否则短期内仍是幻想。”
数字永生:技术双轨并进,脑科学拖后腿
电影中人类通过“数字生活规划”实现永生,这一设定引发热议。刘慈欣分析,数字永生依赖两大技术:一是信息技术,如超级计算机和AI,进步迅猛;二是脑科学,进展却极其缓慢。“我们连记忆怎样存储、觉悟怎样产生都没搞明白。”他举例说,就像试图复制一台电脑,却连CPU的原理都不清楚。不过他也强调,技术爆发常出人意料,“或许某天脑科学突破,数字永生就水到渠成”。
科幻热背后:中国进步为土壤
为何中国科幻能突然崛起?刘慈欣认为,这离不开民族的现代化进程。“30年前拍《流浪地球2》,观众会觉得‘中国人拯救全球’不诚实。”如今,航天探索、人工智能的飞速进步让科幻有了底气。他特别提到《流浪地球2》的原创性:“改编IP曾是无奈之举,但现在我们已具备原创科幻大片的实力。”
小编归纳一下:科幻是未来的预言书
刘慈欣的谈话透露出一种乐观:太空电梯和数字永生虽遥远,但并非痴人说梦。正如他所说:“科幻可能是未来的历史。”当科技与想象力碰撞,谁又能断定这些“脑洞”不会成真?或许,我们正站在下一个技术奇点的前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