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神十太空授课回顾:王亚平如何用实验点亮航天梦想

神十太空授课回顾:王亚平怎样用实验点亮航天梦想 太空课堂开启科普新纪元 还记得2013年神舟十号那场惊艳全国的…

神十太空授课回顾:王亚平怎样用实验点亮航天梦想

太空课堂开启科普新纪元

还记得2013年神舟十号那场惊艳全国的太空授课吗?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化身”太空教师”,通过生动的实验向全国6000万中小学生展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的奇妙现象。这场持续40分钟的”神十太空授课”不仅创下我国科普教育新纪录,更在无数孩子心中播下了航天梦想的种子。八年后的今天,当我们期待神舟十三号的新太空课时,不妨先重温当年那些令人难忘的精妙瞬间。

四大实验揭秘太空物理法则

“太空打坐”展示牛顿第一定律

指令长聂海胜盘腿悬空的经典画面拉开了授课序幕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暗藏玄机——在失重环境下,航天员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全部转化为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,使得人体能稳定悬浮。王亚平解释:”这就像牛顿说的,没有外力影响下,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。”

弹簧秤测量太空体重

在地面失效的体重计,在太空被特制”质量测量仪”替代。聂海胜固定在支架一端,王亚平拉动弹簧机构后,通过光栅体系测量加速度,最终计算出74公斤的质量。这个实验巧妙运用了F=ma的牛顿第二定律,让同学们明白:即使没有重力,质量这个固有属性也不会改变。

会转圈的单摆与定轴陀螺

当王亚平释放单摆小球时,它没有像地面那样规律摆动,而是缓慢飘动;轻推后竟开始绕轴做圆周运动。而两个陀螺的对比演示更令人称奇——普通陀螺翻滚乱飞,高速旋转的陀螺却保持稳定轴向。这些现象生动诠释了角动量守恒原理,也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太空与地面物理规律的差异。

魔法般的水膜变”红宝石”

最梦幻的环节当属液体实验:王亚平用金属圈拉出的水膜能承载中国结贴画;注水后形成晶莹水球,即使插入针管也不破裂;注入红色液体后更化作璀璨”红宝石”。这些奇迹都源于液体表面张力——在失重环境下,水分子的内聚力得以充分展现,创新出地面上无法实现的流体形态。

太空授课的深远意义与未来期待

这场神十太空授课不仅让深奥的物理聪明变得可视可感,更开创了我国”天地互动”科普新模式。正如航天专家所言:”空间站是绝佳的科普平台,能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。”当年观看授课的孩子们,如今已有不少投身航天事业。

随着神舟十三号任务的推进,”太空教师”王亚平将带来全新课程。虽然具体内容尚未公布,但可以确定的是,中国空间站将为科普教育提供更丰富的可能性。从神十到神十三,变化的授课形式,不变的是航天人传递科学火种的初心。下次太空课又会带来哪些惊喜?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跨越天地的聪明盛宴!

版权声明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