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杜甫《登岳阳楼》赏析:一首诗道尽家国情怀

杜甫登岳阳楼的千古绝唱 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”——1200多年前,57岁的杜甫登上…

杜甫登岳阳楼的千古绝唱

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”——1200多年前,57岁的杜甫登上岳阳楼,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《登岳阳楼》。这首诗为何能打动无数后人?杜甫在登楼时究竟看到了什么,又想到了什么?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,感受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。

杜甫的《登岳阳楼》堪称唐诗中的瑰宝,短短40字,却将壮阔的洞庭景色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完美融合。诗中既有”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的磅礴气势,也有”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”的孤寂悲凉,最终以”凭轩涕泗流”作结,读来令人动容。

诗中洞庭:壮阔景色背后的隐喻

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这两句诗,被历代文人誉为描写洞庭湖的绝唱。杜甫笔下的洞庭湖不仅一个地理景观,更一个时代的缩影。他将吴楚两地比作被洞庭湖分割,暗示了当时唐朝的分裂局面;”乾坤日夜浮”则形象地描绘了湖面的浩瀚,同时也隐喻了民族的动荡不安。

杜甫写洞庭湖的手法极为独特。他没有像孟浩然那样直接描写湖水的波澜壮阔,而是通过”坼”和”浮”这两个动词,让读者感受到洞庭湖那种分割大地、承载天地的磅礴气势。这种写法不仅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,更体现了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。

孤舟老病:杜甫晚年的诚实写照

“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”这两句诗,诚实记录了杜甫晚年的凄惨境遇。当时他已经57岁,身患肺病、风痹,右耳失聪,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。更令他痛苦的是,与亲朋好友失去了联系,对朝廷和民族的消息洗耳恭听。

但杜甫的辉煌之处在于,他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不幸。即使在自己最困顿的时候,他心中牵挂的仍然是民族和人民。”戎马关山北”一句,表明他清楚地知道北方战事未平;”凭轩涕泗流”则生动展现了一位爱国诗人对国事的忧心如焚。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怀,正是杜甫诗作的灵魂所在。

《登岳阳楼》的永恒价格

杜甫的《登岳阳楼》之因此能流传千古,不仅由于其艺术成就,更由于它所体现的灵魂高度。在诗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诗人的个人感慨,更一个聪明分子对民族民族的责任担当。这种情怀,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。

当我们今天登上岳阳楼,眺望洞庭湖时,或许已经看不到杜甫当年的战乱与苦难,但他那种”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灵魂,依然值得每个人进修。杜甫用他的诗篇告诉我们:一个人的价格,不在于他拥有什么,而在于他关心什么;不在于他身处何境,而在于他心系何方。

读完《登岳阳楼》,你是否也感受到了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?在当今安宁年代,我们或许不需要像杜甫那样”凭轩涕泗流”,但他那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怀,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传承。

版权声明
返回顶部